金稅三期上線后,稅務機構利用系統大數據及云處理分析等立案查處了很多偷稅、漏稅案件。近期的一起偷稅案件就發生在上海。涉案企業是一家機械生產制造公司(以下簡稱“機械公司A”)。機械公司A向供應商B購買大量原材料,雙方簽訂了采購合同。
1. 機械公司A將購貨價款全部轉給供應商B的公司賬戶。
2. 供應商B直接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給機械公司A。
3. 供應商B有發貨記錄。機械公司有收貨記錄。
購貨、付款、合同簽訂都有真實的業務流及資金流作為依據,但由于機械公司A的以下異常情況,還是被稅務系統盯上了:
1. 增值稅稅負稅率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。
2. 主營業務成本偏高,尤其是原材料成本極高。
稅務機關初次審查機械公司A的賬務,并未發現異常。之后調閱了與該公司法人有關聯的所有銀行卡(包括注銷的銀行卡),最后在注銷的法人銀行卡中發現了供應商B多次退還給機械公司A的扣除增值稅稅點后的購貨款。
從上述案件本身來看,機械公司A的出發點無非是想降低增值稅稅負,進而降低企業所得稅稅負??墒怯捎谔摌嫷慕灰自斐善髽I稅負遠遠低于了行業的正常水平,而引起了稅務的關注,最終付出了更大的代價。
隨著稅務系統的逐步完善,功能逐步強大,在新的形式下,企業需轉變稅收觀念,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稅收政策有效地降低企業稅負。